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说: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2017-06-14 雾雨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两天,一张高铁上偶然拍摄的照片,引发大家极大的关注——


这照片,是微博@机工战略首发的。原来,高铁二等座上,这位白发苍苍、其貌不扬,拿着笔纸神情专注地在认真修改校对着什么的老人,身份却一点不简单,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或许你不会想到,早在10年前,2007年,新华社就刊发过关于刘院士的报道。当时记者采访问过一个问题:


如果各行各业都有刘先林这样一个人,中国会是什么样?


他的领导和同事马上正色:那,还了得?那才真正是创新型的中国。


刘先林院士今年已经78岁高龄,他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顶尖科学家,刘先林的选择,令大家感慨万千。

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的脊梁。


是国家真正的国宝。


他是有更好的待遇,但他们不在乎。要是为了科研,再多的钱人家也舍得花。


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现在的社会,有一种人生可以成功到让金钱跪下来


人们很快注意到了刘院士的穿着——



一看就是下基层实地考察过的,实干家啊!


埋头做事的人哪有想这么多,我们学校的钟院士也是,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下班……


让人更感动的,是当有人联系采访,刘院士这样回答——


院士回复:国家给他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现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刘先林院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专家?让我们来看看关于他的报道。


刘先林:做中国人自己的测绘仪器,为山河作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中国最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别人谈起他,会嘻嘻一笑:那个人哪,真是个好老头。然后谈论他的人还会补充,“也是个怪老头。”


同为测绘界的院士,刘先林几个古稀之年的同行用四个“不”评价他: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但,是一个奇才!


刘先林听了,眯眯笑:“准确!”


思维像风一样自由


刘先林从事的测绘专业是一个让外行人摸不着头脑的行业,依专业人士的解释,测绘是客观地表述地表地理信息的工作。但几乎每一个人都“享受”过测绘的产品之一——地图。刘先林因此说,他干的是让人把美丽的地球搬回家的工作。


刘先林投身到这个专业时,中国的航空测量精密仪器百分之百依靠进口设备,直到1985年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中国人刘先林及其科研小组研制的正射投影仪问世。


在刘先林的创造历史上,除了1985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外,还有时隔20年后的2005年,在这一年,中国摄影测量大型仪器设备的国产设备使用率为95%,而且设备已经向发达国家出口。


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这种设备的纯进口国到出口国,从测绘界的弱国到在世界航空摄影测量方面居世界领先,内行人评价,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无论是多么艰深的科学,都可以用最简单的东西来表达。刘先林从事的摄影测量专业,关键的只有两点:图像获取和图像处理。在这两点上,刘先林既研究硬件又研究软件,横跨光学、电学、机械、仪表、计算机诸多领域。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对于呼吸新鲜空气,他不将就。


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里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一跃而起:“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


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刘先林的科学思路方可以自由而来,随时驾风而去。思维如风一样来去,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


就是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JX-1,开始从国外产品手中夺取国内市场;JX-3,被国内国际同行用来改造国外同类产品,很快在国内大面积推广,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创经济效益上千万元。JX-4及其配套产品,已经是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


有了这套设备,可以通过航空照片、卫星照片,把地面模型原封原样搬到室内来。以前艰辛的野外测绘工作,现在坐在电脑前就能完成了。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它最主要的奖励对象是中国原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他的所有科研成果全都转化成了产品


刘先林当年是因为好奇而误入测绘这个用各种方式描绘锦绣山河的工作。


报考大学时,武汉测绘学院的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中有“航空”二字,随风而翔对一个男孩儿来说是多么好玩的事!


直到刘先林毕业实习时,拿着红白相间的测杆跑到山上测图,他才知道这个与荒郊野岭打交道的活儿,并不那么好玩。


现在,刘先林及其科研伙伴们用风一样的速度追上了世界航空摄影测量的第一阵营,把测绘行业的手绘中国推向了数字中国,靠的并不仅是笔头子和纸片上的功夫。


与有些科学家相比,刘先林除了具备把头脑里的知识转化为原创科研成果的能力,还具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他更具备把产品推向市场,让市场认可的能力。


刘先林几年就研究出一个大的科研成果,所有的科研成果这些年来没有一个变成保险柜中的常驻图纸,而是全部转化为产品,并为市场热切接受。


他甚至公开对那些只能把科研成果锁在柜子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人员表示不满:“那不是拿老百姓的钱证明自己正确吗?”


在刘先林看来,厨师做饭是让人吃掉的,科研人员研究是要让生产第一线用上的,如果科研人员从国家那儿拿来钱,只为了自己纸上谈兵的科研项目,然后在鉴定会后就刀枪入库,那不等于“厨师精心准备的每一顿饭都不让人品尝,只让食客看看菜肴的精美,然后就倒掉嘛。”


刘先林甚至有些激烈地反对年轻人把有限的时间用于背只是为了考学位才能用上的英语单词,他崇尚的是那种一竿子插到生产第一线、实践中缺什么自己就研究什么的科研作风,是既能动手也不怕动腿,更能动脑的苦干,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而不是重复已有的东西。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直奔主题


他在生活中就是直奔主题的态度: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被刘先林“直奔主题”地扔掉了。


书柜的玻璃被“直奔主题”地取掉,书籍自由自在、无遮拦地立在柜子里。


在刘先林脑子里,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没有花花草草、华而不实的程序,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又发扬了他直奔主题的一贯风格,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


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刘先林生活中最基本的享受之一,就是去北京郊区的香山吸氧——那里的茂密树林很符合刘先林对富氧环境的热爱。


他也把自己对清新空气的热爱转达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孩子们要考试前,刘先林带着孩子、扛上凉席来到野外,把凉席摊在树下,让孩子读书。


对创造、空气和舐犊之情这几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刘先林把它们撮成一堆儿,用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方法来表达:到野外呼吸新鲜空气后,各种促进他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在远处亲热地向他招手


刘先林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从不考虑做这个项目自己能拿多少钱。”


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与很多专心致志的人一样,刘先林是一个十分不修边幅的人。


同事指点着资料图片上的刘先林,刘先林专注的神情和他穿的毛衣线头在照片上清晰可见——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甚至没有精力去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一根线头,总是今天在里面、明天在外面,探头探脑地见人。


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时一下子就拐了进去。


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进去一个收废品的?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


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也不改本色,光着脚穿着一双至少大两号的皮鞋。在他看来,鞋子是否合脚和衣服上是否有点油渍,都不那么重要,抓事物关键在抓本质,一个科研人员的本质是创新和成果。


刘先林心中对创造力有大思考。为了说明自己心目中的创新型国家,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甚至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但是,刘先林在不停地思考和创造,从不间断。


曾在国家测绘局外事办工作的人说,刘先林会见外宾时衣着不考究,开始觉得他不太讲究涉外礼节。时间一长,了解了刘先林的人品和技术水平后,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记者曾经戏问,如果各行各业都有刘先林这样一个人,中国会是什么样?


他的领导和同事马上正色:那,还了得?那才真正是创新型的中国。




综合自新华社及微博。更多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